本篇文章1259字,读完约3分钟

慈湖位于宁波江北慈城古镇北门外的阚山脚下。 慈城设治始于周元王4年(公元前472年),为越王勾践而筑。 《十三州志》中刊登了“越王勾践之地,南至文余,后至吴,为大城文余,章(彰)伯(霸)功示子孙,故说文章”。 当时,县治位于现在的宁波江北慈城王家水库一带,至今距离王家水库不远的姚江边城山北渡口矗立着高1.5米的天花板石柱。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房琰县令,房琰上任后,将县治迁回慈城浮碧山以南,仿照古都长安一街一河双盘,公共建筑左文右武格局重建县治,挖掘慈湖,灌溉农田。

“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房琏( 697-763 ),字次律,今河南人。 祖父房玄龄、父亲房融三代是唐朝宰相,房琰在宰相任官,后来因理由降为慈溪任奉行。 据清人徐兆昺《四明谈助》记载,唐开元( 713-741岁)让民田灌溉房瑛,名为“阚湖”,又名“慈湖”。 根据史料记载,慈湖历史上也被称为“德润湖”“普济湖”等。 阚湖”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三国吴将都乡侯陂泽而命名的,陂泽、字为德润,所以慈湖也称为“德润湖”。 关于“普济湖”,慈湖又在普济寺北面,故名“普济湖”,而“慈湖”的名字则由南宋着名学者杨简命名。

“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杨简( 1141-1225 )、字敬仲、卒谥杨文元公。 南宋孝宗主干道年间的进士,与当时的舒麟、袁燮、沈焕等人称为“淳熙四先生”,历经浙江富阳主簿、温州知府,在绍兴等地当官。 1224年理宗亲政即位,进入杨简成为玉谟阁直学士,恩赐金带。 赵入见,他多次因病辞职……后来隐居慈城,构筑室湖畔,就妙涧畔的建筑物进行了讲解,世人称他为“慈湖先生”。 他说:“溪以董君慈孝命名,县应名,湖应慈名”——慈溪,溪名县,当然也以慈名湖命名“慈湖”,创诗云。 “可惜是天然之奇,为什么被万古的人知道呢?” 只有现在的烟度门槛,引人注目的不过是孝慈。 ”。

“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宝庆杂志《寺僧筑堤湖,直通南北》中记载,普济寺僧为了方便通行,在湖心筑了长长的堤,贯通南北。 宋圣五年( 1027 ),县令孙知古在堤上建亭,名为:清凉亭。 嘉佑二年( 1057岁),县令唐昌期改名为“涵碧亭”。 隆三十七年( 1772 ),县令胡观澜在湖心堤重建六面重檐,在十二根石柱承托亭顶的存心式廊亭,为人休息、提供纳凉,为宋人慈湖先生杨文元师道教泽,师古法今、先贤学习 至今在“师古亭”的东南隅石柱上还隐约可见“干隆三十八年仲夏”的字样。

“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师古亭》石柱上刻有两组对话,亭北石柱:“锦城背着峰头翠,镜水平分谷川底干净。 ”。 亭南石柱:“三围的秋色从里面开始,冰心收在里面。 ”。 对联把慈城之美、慈湖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宋代进士桂锡孙称赞慈湖美景:“一碧浸空,千翠倒影,山含采,水含晖。” 据说过去慈湖有魔法浮岛,但现在不要随风而逝。

“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阎峰巍巍,慈水涟涨。 入慈湖,跨越千余年的历史文脉,慈湖人文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汉代的董暗、陂泽、唐代的房琰、宋代的杨简、王安石、明代的罗贯中等历代名贤在慈湖留下痕迹,慈湖边的普济寺、慈湖书院遗迹、董孝子井……也曾书写过“慈”章、慈湖历史,堪称今天慈城的起源史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慈城古镇有一处慈湖”

地址:http://www.lzn4.com/lpbly/2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