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9字,读完约5分钟

cairo#终于,一个月的穆斯林斋月结束了! 完整的经历是斋月,现在我在白天在大街上喝水、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地犹豫不决。 。 。 谁能理解这种感觉! 谁能理解! 明白! 明白了……是的,科普时间是“斋月”。

伊斯兰教历每年约为355天,与公历相差10天左右,因此斋月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时间。 在斋月里,每天东方开始闪耀到日落期间,除了患者、旅行者、婴儿、孕妇、哺乳妇女、产妇、经期妇女、战斗中的士兵外,成年穆斯林必须严格吃斋、不喝、不吸烟、不房事等。 直到日落,人们吃饭,然后消遣,拜访亲友,欢度新年。 对世界十亿多穆斯林来说,斋月是一年中最神圣的一月。 斋月期间,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都不喝酒,表达了自我牺牲的意愿。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斋月对穆斯林来说无疑是最盛大、庄重和庆祝的节日。 但是白天很难找到吃的,所以对穆斯林以外的人来说确实很麻烦,所以很多人都劝我这个时候不要去埃及受罪。 关于这件事我的想法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样。 这将近10个月的旅行,越走越对观光地不感兴趣。 我对海外当地人的生活文化感兴趣。 来埃及一个多月了。 连金字塔都不去。 (剧透,明天必须去! 不再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总之是七大奇迹! 不去也会后悔的! 所以,到了埃及,我决定体验完美的斋月( ramadan )。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于是发生了问题。 真的白天所有酒店都关门了吗? 做不到! 因为在埃及,除了伊斯兰教徒之外,还有约10%的基督教徒和需要在白天吃饭以保留体力的人。 但是,约90%的酒店从白天到下午4点不营业(只有少数快餐连锁店营业)。 为什么营业到下午4点而不是日落呢? 因为,为了满足外卖的诉求,有必要尽早营业。 但是,外卖是外卖,要打包带走。 穆斯林在日落前不吃东西。 所以,对我来说,早餐和午餐不容易买到(开罗没问题。 因为少数连锁快餐在营业)。 但是,在其他城市,我一般一天前买面包和饼干作为早餐。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问题2 .白天穆斯林不能吃不能喝,怎么支撑,通常是做什么的? 因为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对于一个身体,白天不吃不喝,还有工作,怎么支撑下去呢! 埃及还很热! 斋月期间,从第一周过后到日落不能吃或喝。 第一周通常是凌晨3点多。 所以,穆斯林在凌晨3点之前一定要吃饭,喝水后睡觉。 所以我觉得埃及的所有城镇,无论大小都是不夜城。 因为到3点为止,几乎没有人睡觉。 白天不吃确实很难受,所以政府为了减少体力消耗,在斋月期间调整上班时间。 通常是从9点多到下午3点。 不上班的人为了保留体力,除了睡觉以外几乎不做。 在开罗和亚历山大这样的城市,白天还可以看到上班族,但在其他小地方,卢克索、阿斯旺、西瓦……白天是空城。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其实我觉得斋月很像中国春节的除夕。 在开罗,白天人们正常工作,到了下午三四点下班的时候才匆匆回家。 这时候,马路开车骑着马龙,六点多到家的时候,街道出奇的安静。 即使是有1500万以上人口的开罗,现在也好像是空城。 下面的照片1-7是斋月中开罗街道的变化,图3-5是下午7点半开罗市中心和地铁。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开斋饭,8点半左右,街道热闹起来,地铁又炸了,图6-7……一直很热,一直炸到凌晨3、4点。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有些像春节。 斋月期间,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也有很多变化。 播放着斋月的故事、古兰经的专题报道、历史、人物、各种意志力和记忆力都很弱的故事。 ……就像央视一样。 《一年又一年》和《春晚》

其实斋月不仅是读《古兰经》,产生强烈的意志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想起痛苦的成分,很多人在政府本月内做了一些帮助穷人的事,每天晚上开斋月时,沿街酒店前面空的地面。 这些是富人出钱,包几桌几十桌,几天几十天。 当然,只是提供给穷人,普通人很少坐下来“擦”,通常是花钱下单。 因为一整天都很饿,所以一般所有的饭菜都会在10分钟以内全部打扫干净! 相当壮观!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在家吃斋饭,但也有在外面吃饭的图8连锁快餐店外面吃斋饭的人。 图9为穷人准备的流水席。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而且,很遗憾,由于吃饭的时间没有固定,斋月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感到饿! 7点多可以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也在某个地方吃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叮仁之势! 十分钟内全部做好! 真可怜! 有人问我,明明吃饭那么不方便,为什么不自己做饭呢? 我期间一半以上都是沙发客人,人家沙发主又饿又渴的眼睛都绿了,我在那里丁丁做饭,做好了自己吃! 你觉得酱汁是人类吗? 茶不好意思当作人的脸喝! 

“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finally该吃的,该喝的日子又回来了! 虽然我又得慢慢适应! 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在埃及体验一个完善的穆斯林斋月”

地址:http://www.lzn4.com/lpbly/2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