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1字,读完约5分钟

因为和江南有缘,一度进入了她的怀里。

我记得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和西子相比,淡妆更合适。 诗尽了江南浅蓝色的利益。 我们这次进入西湖姐妹湖,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湘湖。 走在湖畔,同样的湖光水色,同样的烟云朦胧。 有时湖上泛舟,烟波浩荡,诗意与画境交融,尤有同感。

“浙江萧山 湖光水色烟雨湘湖”

江南多水,桥也多。 不同年代,各种材料和形状的小桥,点缀着湖面,是漫长而漫长的大堤,在镜子般的湖面上投下美丽的阴影,晨雾弥漫也不失风采。

陪同我们的翟先生是湘湖人,他说,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少妇,湘湖就是住在乡里的人不认识的村里的阿姨。 其实,明代的晚明文学家张洙已经在他的《陶庵梦忆西湖》中说过,与鲜艳的西湖相比,湘湖是处女,素雅天然。

正因为知识分子稀少,湘湖才很少安静,淡定,安静的住所。 湘卧波,是为了一景。

有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

柳树轻,远山如黛。

转眼之间,小雨洒得有点密,击中了池塘的残局。

传说那年西施由固陵(今湘湖)港乘船入吴,“在这里换过舞衣”。 之后,让人送来莲藕祭、莲藕芽,种在湘湖上。

细小的雨水,搅乱了宁静的水面。

走在荷花庄九曲小桥上,领略烟云湘湖的趣味。

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湖拱桥,正好雨停了,随便一望,湖边的小岛上挂满了鲜红的野果。

有一座小石桥可以去那个小岛。

仔细一看,是这样的小红色果实,虽然不知道名字,但是很小很可爱。

江南的秋天,还没有西北的满山红叶,却遇到了如此茂盛成熟的小红色果实,很适合这个季节。

这么漂亮的野生水果,不是变成小鸟们的中国菜,不是被游客摘的,是口感不好,还是不能吃?

沿着湖缓缓眺望,亭台楼阁隐藏在杨柳之间。

登上跨海大桥,想起历史悠久的跨海大桥文化遗迹,这里似乎不远。

跨海大桥位于葫芦般的湘湖狭窄的腰部,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桥西南称为湘湖,桥东北为下湘湖,跨湖桥连接两侧的长堤,在烟云浩荡、碧水飘流的湘湖中,四周青山环绕,令人目不暇接。

游客乘坐画舫游船,可以饱览湘湖面貌千变万化的四季景色。

船一过,芦苇草丛中的燕鸥吓了一跳。

船靠岸时的船形建筑是发现跨海大桥遗迹的地方,现在是跨海大桥文化遗迹博物馆。

“跨海大桥文化”是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后,浙江境内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当时发现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了浙江文明史向前发展了1000年。

跨海大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经过碳14测定,发现了距今8000-7000年,特别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和相关遗迹,“2001

进入博物馆内,地下保存的考古发掘现场和旧皮艇,又重新抬起了姿势。

在门口,我见到了来参观的湘湖孩子们,看着我的镜头,自动比v的手势,条件反射了。

离博物馆不远,是公元前494年春秋末期越国在这座山上筑城防守的痕迹。

越王城山至今仍保留着纪念越王勾践的勾践祠、洗马池、佛眼泉、明代修复的城山古道等遗迹。

从山上眺望湘湖的山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好山好水,更养人。

下山后,我去看了这里的水土养的房子。 我是下孙古村。

孙宗祠、大祠如从前所见徽派古建、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在门的对联中,有两个门神。

梁木结构的浮雕是富贵吉祥礼义孝廉的象征。

我喜欢古代建筑的这些精巧的雕刻,传达了很多人文新闻和扩展的想象力。

我们一行人在孙氏宗祠楼上的学堂里,体验了写青砖字。

我提到毛笔,就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忧伤。

每天跟着妈妈,好像也要带着认真的钢笔写。

窗外,秋叶稀少,旧墙斑驳。

这座祠堂的建筑还是白墙黑徽派风格。

皱纹水是“喷皱纹一池春水”的缩写吗?

门口堆满了哪个朝代留下的上马石,古朴破烂,依然雕刻精美。

出来后,我们又参观了东方文化园、金沙戏水、极地海洋馆、杭州乐园。 我们几个大胆的人一起心跳了:疯狂的过山车!

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些最具江南特色的杨柳长亭,那是一幅唤醒沉浸在心中记忆的画面。

所以,午饭后,我专门请求翟单独带我去看湘湖。

这么安静的画面很美,很治愈。

3.2平方公里的湘湖距离西湖也有20公里,是钱塘江的两颗明珠,但这里明显朴实,没有过度的雕刻,没有拥挤的游人,适合休闲,放松。

湘湖人用“一湖秀水,两岸美景”形容了他们自己心中的湘湖。

越过湖桥、村庄、远山、绿树、晚霞、倒影,是新画派的画。

四合下的湘湖,依然像我们第一次看到时的宁静,来自天然宁静的内敛的湘湖,已经在这里安静地睡了几千年。 当你忙起来之后,也许能想起她,来到她身边,感受她的宁静之美和平静。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浙江萧山 湖光水色烟雨湘湖”

地址:http://www.lzn4.com/lpbly/1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