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0字,读完约4分钟

原创诗书画东方卫视诗书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秋天登顶的风俗。 诗歌史上关于登高的佳作也很多。

最有名的当然是少年王维在长安写的《遥知兄弟登上高处,少了一个朱丽叶》。

杜甫晚年漂泊在悲州,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目睹秋光萧瑟、长江东流,流于身世,怀念国家前途,发出了“万里悲秋常客,独自登台一百多年”的悲叹。

今天我们想欣赏的这部关于登高的作品来自孟浩然,诗作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呢? 一起享受吧。

秋登兰山送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中,隐者自怡悦。

望着高攀,心随雁消失。

愁从薄暮,兴从清秋发。

有时见到村民,沙行过头休息。

天边的树若荫,江畔的洲如月。

几点上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部《秋登兰山寄张五》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是孟浩然在家乡襄阳写的。

关于张五是谁,有很多说法。 其一,张五的子容,隐居在襄阳丹南山南约二里的白鹤山。

孟浩然园庐在丹南山附近,登上丹南山对面的兰山眺望张五,写诗送意。

诗中说“北山白云中,隐者来自怡悦”,遥望远方,北山白云飘扬,仙境一般,我的朋友隐居在白云深处,怡然自得。

南朝诗人陶弘景说:“山中什么的全部? 岭上白云很多。 只是自怡悦,受不了赠君”,孟浩然的这第一句话,从这首诗中脱胎换骨了。

“望见后登上高处,心骑雁灭”。 诗人想着好朋友登上高处眺望,远处云雾笼罩,看不到朋友的身影。 一行秋雁慢慢飞来,目送它躲在云雾之间。

“愁始于薄暮,兴始于秋发”。 黄昏开始,一天结束。 就像秋天要来一样,意味着一年结束,无限的忧郁和感慨。

后来,诗人画了登上高处看到的景色。 “时见村民,沙行渡头休息。 天边有树,江畔洲如月”。

三三两个农民,干完一天的活,慢慢过沙滩,在渡口休息一会儿,走在回家的路上。

更远的天边,大树也又矮又细。 好像是树荫。 河边的沙洲,在黄昏的光中像新月。

这风景都营造了平淡自然、宁静平静、清秋黄昏的美丽境界,诗人不禁让人觉得“为什么搬酒,共醉重阳节”,你拿酒来我这里,我们畅饮,共醉重阳。

诗情整体服从景生,景烘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无馀地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思念。

其中最受历代诗人称赞的是“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休息”。 天边树若荫、江畔洲如月”四句,语言朴素精炼,但意境优美深远,表现出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极高造诣。

在中国山水画中,《云山图》是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素材。 通常,这个主题素材是从北宋书画家米苅、米友仁父子创作的《米氏云山》开始的,在后世历代文人那里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迅速的发展。

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部作品是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创作的《秋山白云图》。

▲《秋山白云图》明末清朝王时敏

纸本着色96.7cm×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采取全景布局,远山由双峰组成,高处山峰在缓坡上植被丛生。

低处是平坦的绝壁,植被少,两者优劣不同,形状不同,但相辅相成,在白云漂浮的支持下,共同构成了画面远景。

在中景中,山石密集,林木繁茂,几个房间藏在木石之间。

刚下过雨,雨水流入山谷,从树林中溢出,向下,穿过有层的岩石,似乎融入了山脚下的湖水。

近景,山水相依,房屋临水建造,山石上产生杂木林,根据树种不同,秋色不同。

通过阅览画上的题跋,可以看出这幅画是王时敏模仿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笔意创作的秋景图。

王时敏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年轻时就表现出卓越的绘画天分,在大画家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开始深入学习以前传下来的绘画,走上了师法古人的“临摹古”之路。

明代,王时敏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宋元绘画,特别陶醉于黄公望的山水,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部《秋山白云图》是模仿他许多黄公望风格的作品之一。

以米氏父子为开端的《云山图》,经过黄公望、董其昌等后世画家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文人画的重要主题素材。 在以前流传的以王时敏为代表的“清初四王”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深刻地影响了清代画坛长达200多年。

原标题:“秋山白云:天边树若荫,江畔洲如月”

阅读原文。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时讯:秋山白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地址:http://www.lzn4.com/lpbxw/1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