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79字,读完约13分钟

原创焦思颖I自然全媒体是“汤有多少”? 还是“里面有多少馒头”?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折射出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变革 “我们从资源采用的初期阶段开始,过去,从政府到社会,重点是资源的保障。 特别是在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快速发展、扩张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诉求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各资源保障部门将设法提供保障 近年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正在从资源保障型向资源制约型转变 在前几天召开的第13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3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介绍了我国资源利用观念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迅速发展的全局战术高度,强调“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制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管理、双手力量”的治水构想,“水定需要”是我国治水理念的重大变化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面对新老问题重叠的诸多复杂情况,如何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 如何把握水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如何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职能的定位和作用的界限这些问号需要我们逐一解答。。 “用水确定需求”的第一步是确定我国水资源的“家底” 根据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041.0亿立方米,比常年平均值多4.8% 关于我国现在的水资源“家底”,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认为,目前我国的水安全总体处于基本安全状态。 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更匮乏 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突出,河流干涸、湖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困扰着我国 “需要先定水,先定水计算。 “魏山忠认为,必须在用水决定需求、先决定水、保障生态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流域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用水使用量,以此作为刚性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明确了对水资源诉求的合理性,最后决定了水的需求,在可用水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人口、城市、产业和耕地,平衡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水资源 但是,如何科学明确水资源“家底”是个难题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农工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李朋德认为,中国的水资源面临着许多风险挑战,水资源的整体管理还不够充分,地表水能源的管理还不够充分,但地下水的调查尚未 年,我国开始了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事业,在总体事业计划中统一考虑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监测,目前全国水资源三调的成果还没有最终公布 关于地下水,我国年开始地下水监测工程,年前完成一期建设,有20469个地下水观测点,复盖350万平方公里 王广华认为目前地下水的日常监测对有点生态脆弱区的展望还不够,下一步必须开展二期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李朋德认为应该实施中国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工程,以重要的水系城市密集区、农产品主产区等为重点,展开了地下500米深度以内的水资源综合调查评价。 明确地下水的含水层,研究湿地和湖沼等关系失调的问题 然后健全完整的地下水监测体系,建立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国情数据库 “建立健全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确定各地区生态保护标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诉求,完全复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和各河流湖用水指标体系,实际上为了量化水而进行。 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控制国土空间计划和专业计划 进一步指导水资源成为国土空间计划的重要指标和制约条件,在各自的专业计划中用水 ”李朋德说 决定水后,申诉如何明确? 根据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年全国用水总量为6021.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为871.7亿立方米,占水总量的14.5%。 工业用水为1217.6亿立方米,占水总量20.2%的农业用水为3682.3亿立方米,占水总量的61.2%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用水“大户”,但农业迅速发展地区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全国政治协商委员、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李和跃列举了以下数据: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多年来大规模迅速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灌溉,目前年用水量11.3亿立方米,地下水累计 从2002年开始黄河每年进行一次调水调沙,减轻了下游河道的堆积 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 张永强供图全国政协研组在调查时也发现,海河、黄河、西北内陆河等流域水资源的固有条件很差,但部署了大量粮食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对水资源的指控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北方地区有89个地下水严重开采的地市被定位为国家粮食主产区,这89个地市的超采面积占全国超采区面积的近80%,超采量占全国超采量的近70%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需要水。 河北省水资源非常不足,但农业布局与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一致,70%左右的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水长时间大规模开采,引起了地面沉降问题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从1980年开始,耕地面积从1850万亩扩大到4075万亩,农业用水从21.5亿立方米激增到41.3亿立方米,引起水资源过度开发。 ”李和跃说 节流也是水资源不足的以色列,但在沙漠中创造了“神话”,其根本在于以色列的节水革新 以色列完全利用科学技术,开发适合各种地形、气候、作物的节水设备,进行水资源智能监视和控制,将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计量、自清洗过滤、防漏监测等技术有机结合,建立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节约用水 我国去年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确定了用水总量强度双重控制、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节水开源、科技创新等六个关键行动,节约了成千上万的水。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主席李佳表示,中国“节水优先”的财政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迄今为止,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发布了《水效领导领导行动实施方案》,但没有任何前财政激励基金,什么后鼓励了资金,因此涉水产品生产公司、用水公司、灌区等的积极性不高。 “面子”和“里子”都可以拿出适当的财政资金,通过税收、水价调节等手段激励公司、灌区,邀请全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吗? “李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大禹节水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协会副会长高占义认为,中国农业节水技术的宣传,未能一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大的瓶颈。 “农业节水要以节约、增收、省工为动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实行差别水价。 例如,对于栽培粮食作物的农家,用水量必须在定额以内以运行价格征收水费,定额以外的用水部分以全部价格的水价为上限实行阶段性的水价,对于栽培经济作物的农家,必须以全部价格征收水费 “高占义表示 开源正在缩小,如何使开源更好也是一个课题 全国政治协商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认为海水淡化水和再生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但在水资源家族中的作用不够充分 海水淡化水和再生水为什么难以推进? 李琳梅认为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不够 社会认为海水淡化价格高,饮用安全、环境影响有疑问 二是政策支持不足。 海水淡化水、再生水作为新水源,相对于其他常规水源,在土地占有、移民、水量水质控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比较特征,但缺乏比较有效的奖励政策,影响规模化的应用 三是战术地位不高。 海水淡化在水资源行业的地位显着较低,部门预算和科技经费支持明显较少 管理支持力度弱,科技创新难以持续 “实际上,全球淡水化水作为饮用水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3亿人以上长时间饮用,实践说明了饮用安全性。 再生水在相关标准和严格监测下用于农业灌溉、生态补水是安全的 ”李林梅说 对此,她打破了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瓶颈,在天津、山东布局上建设了大型海水淡化自主示范项目和辅助输水工程,开展了自主技术装备的应用、运营管理、排海管制和分类供水试验示范,“十四五”计划 中央预算内投资海水淡化,提高再生水工程建设投资补贴,等于享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水价补贴等政策 “国家希望通过要点研发项目和调增部门预算等方法支持海水淡化、再生水要点,建设海水淡化试验场,纳入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提高管理支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李林梅说 分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核心要素,水资源分布空间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难题是如何阐明的? 李和跃提出,应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调整我国粮食南北布局。 适当调整北方水资源超载地区的高耗水粮食灌溉面积,降低粮食生产评价指标适当扩大南方丰水地区的粮食灌溉面积和评价指标 南方地区如长江流域耕地相对分散,但水资源丰富,具备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进一步迅速发展粮食灌溉面积的条件 把水资源约束指标纳入国土空间配置统一考虑,制定水资源约束指标,调整农业、城市、产业配置,与正在推进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建设思路总体一致 王广华介绍说,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的建设,一是基于资源环境负荷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加强水资源底线约束。 把用水总量、每单位gdp的耗水量、地下水水位纳入控制性指标 并且要求各级计划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和脆弱性评价,将重要的水源地、水源涵养保护区、天然湖湿地等区域优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平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开发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 第二,完全执行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调整优化的空间布局。 根据水资源和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统一生态保护、粮食生产、城乡建设、产业快速发展等空间诉求 北京建设复盖全市的地下水立体分层监视网,通过1786眼监视井实时监视首都地下水 为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技术人员采集井水样品 记者段金平摄现在,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居住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共同建立了计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对粮食配置计划、城市总体计划、工业园区计划、能源计划等展开了计划水资源论证,从计划来源出发 除了从计划中进行调整外,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聂卫国还建议适度有序地推进跨区域流域水调整工程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建设了重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南北协调,东西方的 确实要根据有需求、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大体,重视保障经济社会优质快速发展的刚性合理的用水诉求,适度有序地推进跨区域流域调水工程建设 “李朋德在实施跨流域、跨地区长途调水工程时,开展综合科学论证,考虑供求状况、战术意义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溢出效应”,结合水平衡、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调整水域、输水线路 治水如何尽一切可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迅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也在考验我们的治水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乌拉盖牧场节水灌溉项目基地 特约记者贾宝军是全国政治协商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计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是中国长期以来把保障水安全和“用水确定需求”置于从属地位,在国家和地区战术政策中体现不足,划分分类 “很多地方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对水资源条件和水安全风险的考虑不足,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均衡和不足问题。 在同一土地上,城市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等目标要求与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的要求不协调,引导不一致 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用水削减等责任、事权、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地方管理负担大,中央财政压力也大 ”李原园说 对此,他提出了“源管理刚开始,入口管理刚发生,纠正措施管理刚发生”的管理机制建议。 一个源头管制变成了“刚” 要加快制定《计划水资源论证管理方法》,以水资源刚性约束目标为制约性指标,严格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保护要求,控制各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农业种植规模、产业配置规模、城市快速发展规模。 二是入口管制变成了“刚” 严格取水许可审查管理,把所有用水户都纳入许可管理范围,特别是使许可批准量与实际使用量相对应,停止对水资源过载区追加取水许可,对临界过载区限制取水许可 三、纠正措施变成了“刚” 定期开展和公布全国水资源超载能力评价,公布超载区和临界超载区名单,建立目标责任评价和问责机制,按时进行监督管理,将区域水资源超载的管理、节水等纳入绩效评价系统,确保用过的水 在此基础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资源和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提出了“以水定需求、量水进行”的法制建设建议 他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依法治水是必由之路。 应该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增加“加强对水污染严重、水环境容量有限的地区或流域的计划和项目论证”“加强对计划和项目的洪水风险判断论证”等复印件。 李佳则认为我国水权分配和交易财政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华北地区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水权交易推进缓慢,难度高 地下水主要是农业打井灌溉、农民打井吃水、工业自备井等,按市场化机制交易,存在新闻不对称、主体不对称、联系不好等问题,水权交易难以推进 他表示,国家、省、市分别以1/3的比例发表财政激励政策,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作储蓄资金,整合可零散交易的地下水资源,预先形成“交易调节池”,用政府、市场双手推进水权交易 喜欢正文,点击右下角“看”这篇正文被中国自然资源新闻社微信公共平台“I自然全媒体”垄断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媒体(包括公众号) 请在显眼的地方标记来源: 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 izrqmt@126 电话: 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首席记者:焦思颖原标题:《新时期“解治之道”阅览原文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时讯:求解新时代“治水之道”

地址:http://www.lzn4.com/lpbxw/17268.html